青春成长这个题材,在国产剧方面效果一般,大多都是以拒绝谈恋爱,迎接高考为主。
(相关资料图)
没有一部剧拍出了高考精髓,没有一部剧拍出了师生情,更没有一部剧拍出了尖子生与差生该如何对待!
国产剧的通病就是不创新,只要是一部剧有人买单,那么就会拍出一系列同类型的作品。
所以导致市面上但凡出来一部创新的剧,就会大爆。
真是应了一句话,全靠同行衬托。
首播1天,同时段第一,之后断更三天,本以为回归之后收视率会大幅度下降,没想到依旧第一!
这就有意思了。
今天来聊聊央视这部新剧:《追光的日子》,凭什么一连6天收视第一!
先说观点!这部剧是真正意义上唯一一部把青春题材直接对标高考,拍出了一股师生情的既视感。
1:悬念拉满,开局即是巅峰
以往青春剧的开头,校园里,教室内,给几个女同学来个特写,长发飘飘,和男同学打闹!
这部剧的开头:流氓痞子,这你敢信吗?
一开场,郝楠(郭京飞),在小弟拥护下走进了台球厅,拿起一瓶啤酒刚打开。
迎面走来一个男人,脸色阴沉,直接给了一闷棍!
一棍子全场震惊!
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,凶手跑了,3秒后,一群人才从震惊中惊醒,狂追凶手。
2分钟的片段,我惊呆了,青春题材还能这么拍!
紧接着另一边,高考成功,但志愿滑档的任真站在天台。
郝楠以为是跳楼,便苦口婆心相劝!
一个学生,看到流氓的第一反应,就是害怕。
任真直接蒙圈了,这哪来的奇怪大叔,我就是来看看风景,你这么一整,我跳是不跳啊!
郝楠却不管那些,就要来一波英雄救美,结果脚被绊了一下,在关键时刻,带着任真一起掉到下面的阁楼!
好家伙,这是救人还是带着人家同归于尽啊!
之后台球厅被砸,郝楠被开除,失去了台球厅老板的身份,面对工作压力,只好去学校重新当老师,由此青云14班(全校垫底)的故事正式展开。
这部剧是群像剧,讲的是一个班级的故事,并没有一股脑的全抛出来,反而先用3集,重点讲诉了郝楠,任真的故事。
以这2个人角色来带动接下来的故事,先找准中心人物,这样观众会以这2人的视角来进入14班。
任真
高考成功,志愿却因为父亲滑档,心理压力和精神恐惧,母亲身体不好,父亲不务正业,这次去私立学校复读1年,家里压力可想而知。
郝楠
一个有着痛苦回忆的老师,浑浑噩噩创业,一夜之间没了工作,只好再次回到讲台,既要面对现在班级的学生,也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色嘶吼。
一个班级,就是一个小社会,有好有坏,都有着自己的故事。
2:关注所有学生,不以成绩论排名
成绩好就是好学生,成绩不好就是垃圾!
这是中国固有的思维,他们只是做错了题,而不是做错了人。
以成绩为排名,好像是流传下来的定律一样,所有人都无条件遵守,其实说白了,就是跟风。
我认为成绩只是一个结果,是对某一项工作的总评,用一时的成绩来判断一个人好坏,既是可悲,也是没脑子。
可惜的是在大多数人的眼里,成绩是综合一切的评定。
也是区分好与坏的唯一准则。
中考分流,高考残忍,教育的本质就是从一批人中,选择小部分人,而放弃大部分人。
选择和放弃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,处于前途,名声,利益等方面,功利性的选择。
很庆幸,剧中郝楠愿意为学生们保驾护航,愿意牺牲自己利益,争取学生该有的权益。
郝楠曾经也是班级差生,也走过弯路,很庆幸他遇到一位好老师,帮助他走向正轨。
既是往返循环,也是师业传承。
3:世间的大多事,不患寡,患不均
剧中有一个很感人的点,就是午饭。
青云学校以后班到14的顺序进行吃饭,靠前(学习好)的班级吃得越热乎,靠后的班级吃的都是冷饭。
靠前的班级觉得理所当然,靠后的班级觉得不公平。
14班再以任真为主导开始了不吃学校午饭为抗议。
而郝楠多次找校方商量,却没有妥善解决,只好拿着自己的工资,带全班同学去教师窗口打饭。
也是郝楠的举动,说服了校方,之后班级之间轮流排序。
师者,传道受业!
人生来不同,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,也不是所有家长,都知道如何教育小孩。
只有老师,算是为数不多的公平,能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但却有很多老师,把这种公平变成了利益交换。
剧中让我惊艳的一个点是郝楠对待有困难的同学,帮助到底!
剧集给了几个典型学生,郝楠的做法是不敷衍了事,不做作,问到底。
可能在学生的视角里:这个老师怎么多管闲事啊,我爸妈都不管我,他来凑什么热闹。
在郝楠的视角:别人我不管,但我看见了,你是我学生,我是你老师,咱俩之间有了师生的羁绊,那不好意思,这事管到底。
从任真,贾坤,王放,高远等等,从态度上对郝楠转变。
就像郝楠在任职前的那句话。
问:学校缺什么,答:一个好老师。
这部剧主打的是细腻,润物细无声,来带动每一个人的情感,也给教师职业重新定义!
其实也希望现在的家庭看一看,束手无策的理解,也好过南辕北辙的逼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