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谢杰 刘彦谷 闫雯雯 刘彦君 见习记者 马晓玉 广元摄影报道
【资料图】
7月25日至2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。他此行第一站,就是翠云廊古蜀道。
广元蜀道研究会副会长蔡东洲,当天承担讲解工作。“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广博的见识,令人敬佩;他对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视,也令我备受鼓舞。”
26日上午,回忆起廊中的漫步场景,蔡东洲难掩激动。他从兜里掏出一张记着密密麻麻文字的A4纸,对记者说:“怕有些东西忘记了,专门写了写。”记者注意到,上面的关键词有“三国”“蜀道”“古柏”等等。
“这里历史和自然融合在一起,和谐共生千年。我们作为研究者,更要带头爱护它们。”
给总书记当“讲解员”
7月25日下午,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,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、广元市蜀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东洲,给总书记讲解了古蜀道和古柏的故事。
“等待的时间很紧张,见到总书记反而不紧张了。”蔡东洲在翠云廊北门下车点迎接,总书记下车向大家亲切问好,一下缓解了他的紧张情绪。
蔡东洲首先给总书记报告了翠云廊的来历。“主要讲这里为什么叫翠云廊,名称是怎么来的。”
与总书记走了几百米,蔡东洲激动而兴奋。“总书记学识渊博、平易近人。”
“专注一个问题,深入研究下去。”视察结束前,总书记叮嘱蔡东洲。
“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,把古蜀道和古柏的调查研究工作持续进行下去,为古蜀道、古柏保护利用提供更可信更科学的支撑。”讲解结束,蔡东洲十分振奋。
两首诗,雨中重走翠云廊
“今天这天气,正是乔钵诗中的‘苔滑荫雨湿衣裳,回柯垂叶凉风度!’”
7月26日上午,夏雨穿林打叶,蜀道雾霭微岚,记者陪同蔡东洲又一次行走在蜀道翠云廊古柏之间。
“下雨和不下雨的翠云廊,现在我都看过了。”
诗文是看历史的第三只眼,作为历史学家,蔡东洲用两首古诗,分享他眼中的翠云廊。
“剑门路,崎岖凹凸石头怒。两行古柏植何人?三百长程千万树。翠云廊,苍烟护。”康熙三年剑州知州乔钵的《翠云廊》,让这条长廊有了名字。
撑伞步行至古蜀道示意图,“北四道南三道,蜀道是中国西部古代贯穿南北的一条交通大动脉。金牛道,是从陕西勉县到四川成都的这一条路,也是官道。”
蔡东洲指着图上的红色路线:“以人字形分布的这个区域,就是翠云廊。”以剑州古城为中心,151公里,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、里程最长、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。
“你看,现在这长廊满目青苍,正是四川遂宁诗人张问彤在《剑州柏树》里写的‘衔空三百里,一色郁青苍’。”
宋柏、隆中对柏、剑阁柏、帅大柏……石板路向前,古柏向上。蔡东洲边走边看边讲,带大家品读古柏里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。
行至汉砖柏,遇到“蹭讲解”的年轻游客发问:“这树除了高大参天还看啥?”
蔡东洲指着树根:“这柏树抱着一块汉砖,是公元217年剑阁县前身汉德县的遗物,是文物,承载着一段历史文化。”
“看翠云廊,也是看古蜀道,这里有生物多样性、地球历史变迁、黄河流域与古蜀国文化交流,价值非凡。”蔡东洲介绍,在绵延千里、纵观古今的大蜀道上,有“五丁开道”的传说,有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的美谈,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奇,有女皇武则天童年的故事,还有流传千古的《蜀道难》等名篇佳作,可谓群星闪烁、熠熠生辉。
38年研究,足迹遍布蜀道沿线
古蜀道上,61岁的蔡东洲,步履稳健。
身旁游客多是乘高铁而来,这让蔡东洲想起自己第一次到广元的场景。
1985年,蔡东洲本科毕业坐火车去陕西,途经广元。“当时火车路过皇泽寺,仿佛和摩崖造像、历代碑刻迎面擦肩而过。”
现在,宝成铁路改道火车穿山而过,公路也改到下面的涵洞里。“火车公路为文物改道,对蜀道重视和保护,可见一斑。”
从建筑、桥梁、道路、石窟、石刻遗存,到地质、水文、生态等跨学科文化遗产,开展巴蜀文化、三国文化、山城寨堡、地方档案、碑刻题记、川陕苏区等领域研究。
近40年来,他带领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团队、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团队,足迹遍布蜀道沿线。
《中国十大名道》《三国文化历史走向》《宋代阆州陈氏研究》《安丙研究》《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》等成果,串点成线,就是研究蜀道这条流动千年的文化纽带。
一本本著作折射一段段历史,蔡东洲说“对蜀道的了解越深,就越发热爱。”
下一步,瞄准古道测绘
广元之地,东北俯秦陇,西南控巴蜀,蜀道文化资源十分丰富。2023年5月,广元蜀道研究会成立,广元市高端人才引进的“周末工程师”蔡东洲,任副会长 。
“蜀道至今已经经历3000多年历史,在蜀人的坚守、探索、保护、奋斗中,薪火相传之下,蜀道有了崭新的面貌。”
几十年调查研究,蔡东洲亲历见证了蜀道变化。剑阁县普安镇境内的拦马墙古蜀道就是一个缩影。拦马墙是剑门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,近年来广元打造蜀道徒步游项目,拦马墙内,运用饮马槽、门槛石、防滑线、拴马桩等古代陆地交通实物原型,重现古蜀道风貌,吸粉无数。
“站在全新时空坐标,我们将围绕做好蜀道文化保护传承、研究阐释和转化利用这篇大文章,整合文旅资源、搭建交流平台、培养和储备蜀道文化研究人才,进一步挖掘蜀道精神、传承蜀道文化、讲好蜀道故事。”
谈及对蜀道的下一步研究,蔡东洲表示古道测绘就是其中一个方向。
从古人开始,关于蜀道的具体数据都是估算法。到底古道还保存多少段,具体数据如何,这些都需要科学精准测算。“把它落实到地图上去,以后大家一看,就知道情况。”
“在将来,我们要对蜀道进行深入细致的科研,注入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手段,让蜀道‘活起来’。”蔡东洲相信,聚焦好一个个具体问题,用科学研究的办法,找到蜀道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点位,串点成线,就能让蜀道文化、蜀道精神绽放时代新韵。